今年2月29日,湖南省隆回縣獲省人民政府批準摘帽,并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摘帽”“先進”的背后,是開拓創新、艱苦奮斗、團結一心、熱于奉獻的隆回精氣神,是“講正氣、守規矩、愛隆回”以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來的隆回新面貌。
記者在隆回縣虎形山采訪調研中切實體會到了該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一直強調的上下一心、共謀發展。
凝心聚力黨建引領盡銳出戰
按照“市縣落實”和“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要求,隆回縣突出黨建引領,堅持盡銳出戰。
層層扛牢政治責任。該縣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制度,組建高規格的脫貧攻堅指揮部,設立“17+2”行業扶貧工作推進小組。各鄉鎮、縣直機關副科以上單位都設立扶貧辦,每個村明確一名村干部為扶貧員。
全面建強戰斗堡壘。該縣堅持因村派人,實現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全覆蓋。192個貧困村由縣級以上工作隊駐村幫扶,371個有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由鄉鎮(街道)派駐工作隊,從縣直機關單位選派督導員。開展“爭當脫貧攻堅排頭兵”活動,在全縣掀起“比學趕超”大熱潮。
11月初,記者在虎形山瑤族鄉白水洞村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康添慧,此刻他正與當地虎久霧語茶業負責人在山間聊著關于高山云霧茶的未來。
康添慧告訴記者,他是湖南大學派駐白水洞村的幫扶干部,自2012年起湖南大學定點扶貧隆回縣,八年來,該校共選派扶貧掛職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17人次,開展各類扶貧項目67項,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駐點幫扶村白水洞村于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說到這兒的時候,康添慧滿臉的驕傲與自豪。
康添慧(中間)與虎久物語茶業負責人(右一)探討茶業發展陳虹橋攝
廣泛凝聚社會合力。隆回縣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和黨外人士作用。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引導工商資本下鄉,107家非公企業(商協會)與128個貧困村結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5億元,幫扶貧困人口27563人。
產業扶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
隆回縣按照“四跟四走”要求,確保貧困群眾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該縣首先通過發展園區經濟擴就業。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新增就業崗位上萬個。近三年,該縣組織各類培訓13023人,為3158名貧困勞動力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其中“兩后生”730人。推進“互聯網+就業”,引導招工和求職有效對接,建成“扶貧車間”74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349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就業1060人。
其次,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提效益。優化產業布局,努力將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產業納入省級“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在貧困村成立219家合作社,動員64家龍頭企業在133個村開展技術服務,24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37389戶貧困戶簽訂產業幫扶合同,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全覆蓋。
再次,該縣發展全域旅游促融合。發揮縣域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以花瑤景區為龍頭,以白水洞村、草原村、崇木凼、向家村、旺溪村等省市旅游扶貧示范村為重點,帶動貧困人口3500人參與旅游產業發展脫貧。引進八仙潭露營港、龍瑤幽谷等4個旅游項目。
政策保障落準落細幫扶措施
隆回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按照“五個一批”的思路,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在教育扶貧上,該縣建立健全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貧困學生資助體系,落實營養膳食等政策,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嚴格控輟保學,該縣沒有因貧失學現象。
在健康扶貧上,該縣行政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均達100%。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縣域內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85%以上。
在住房安全保障上,該縣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420戶9650人,集中安置占比54.5%,其中縣城集中安置1088戶4499人。在縣城工業園區和思源學校旁邊,新建興業小區、思源小區,有勞動力的落實就業,沒有勞動力的12戶落實兜底保障,搬遷戶適齡入學兒童全部入讀思源實驗學校,得到了國家發改委檢查組的肯定。
在兜底保障上,該縣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實現“兩線合一”。農村低保標準由2014年的165元/月提高到2020年的340元/月。“扶貧特惠保”全覆蓋,增強貧困人口抗風險能力。
基礎提升補齊貧困退出短板
在脫貧攻堅戰中,隆回縣確保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在抓實基礎工作中,該縣逐村逐戶逐人過篩子,確保信息準確。各行業扶貧單位開展行業扶貧數據與扶貧系統數據大比對,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對標對表,推動“問題清零”。開展脫貧摘帽集中攻堅統一行動、“百日大會戰”和結對幫扶“同吃住同勞動同謀劃”活動。
在優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工作中,該縣推進黨支部“五化”建設,投資3.7億元,新建改造農村綜合服務平臺497個。注重文化扶貧,投資2300萬元,完成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
近年來,隆回縣上下同心,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2014年至2019年,該縣累計脫貧63153戶215798人,19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其中2019年脫貧13034戶39926人,退出貧困村65個,未脫貧人口減至3345戶7725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8%。